12小时足够把想做的事情做一遍
偶尔会盯着一件事或者一种事物出了神。今天盯着黄焖鸡米饭,不知道游离去了哪里。好像从来不喜欢吃土豆,医生也建议我不吃土豆,可是每次吃这样的东西,都得先把土豆消灭掉,然后再吃别的。又或者,晚上盯着远方校外的灯,一闪一闪的,不知道是有汽车在赶路,还是眼花了,看愣神的时候,脑子里面就只有那几个闪着的灯光,周围的环境都黑了。
一直在学校中,不知道天津这边晚上的车是不是也很多。在北京的时候,每次坐班车、公交回宿舍的时候,汽车多得很,有时候到宿舍门前的那个天桥上还可以拍一下车水马龙。北京略显匆忙的夜晚,一度让我有了更多的动力。虽然北京一直是我非常不喜欢的城市,见得第一面就不喜欢,大雨滂沱,鞋子都湿了,参加比赛的硬件突然不好用了,半夜调试到三点,还被隔壁警告小点声。后来 决定,我再也不想在北京待着了。读硕士的时候,阴差阳错地直接从保定去了北京。在雁栖湖的半年是非常幸福的,尽管住着上下铺。进城之后,在周边同学的影响下,对北京逐渐有了改观。下雨天的时候多在所里备一双拖鞋就好了;饭虽然贵了点,但至少可以自己做饭。
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一点,总觉得自己的精力和体力不如硕士的时候好,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内耗当中。每次听到前人的分享,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又可以了,面对来自多方的事项,又陷入了深深的焦虑。最近和班级的同学聊,被打乱个人计划的滋味真的不好受,也有同学说,要主动与老师沟通,毕竟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。
所谓的焦虑和内耗,最频繁出现的位置就是每次刚刚接到任务的时候,想准备却不知道怎么准备,盼着DDL赶紧过去然后又可以做自己的事情。每一次都是这样,每一次都在这样的内耗中消磨了有效时间。本科的学长和我说,You can be scared to your future, but do it anyway。继续深造的最大难关之一就是焦虑。似乎也很久没有坐下来,好好梳理一下自己到底为什么焦虑,究竟在内耗什么。有时候劝别人的时候一套一套的,到自己这全部不行了。
焦虑的来源,或许与《士兵突击》中说得类似“怕没得到、怕寂寞”。有一阵尝试把自己关在宿舍,或者经常去运动,似乎都没什么改观。我寄希望于做了什么,就可以改变情绪,能够想去干活,甚至能够提高精力。其实这样的方法的确有,我也了解过、实践过。例如,早晨起来的精力最好,最适合干活,早晨早点去,到十点多再去接收外界的消息,这种方法尝试一周左右发现很好。但是,偶尔会因为意志不坚定,开始刷手机,时间长了,找到的好方法也只能作废。解决问题的办法,还是境随心迁。问题摆在那里,目标也列在那里,无论如何都要去做,别人出成果你要去做,别人针对你还是要去做,无论有啥都需要去做。
境随心转总是困难的,有很多来源于外界的压力不是我们都能够解决的。我想起来最近毕导视频中的那段话:“你可以志存高远地科研,也可以心平气和地科研,你擅长科研就追求优秀地毕业,不擅长科研就接受普通地毕业。只要你能堂堂正正地达到毕业要求,那两种选择都成立,关键是内心要自洽,别拧巴。选前一条路的,别看不起选后一条路的。选后一条路的,别看不起自己。”
我理解的是告诉我们,改善自己的心态,降低对自己的期待,也降低对他人的期待,减少焦虑别人对你的期待。这当然不是躺平,这样做只是能更快一些把事情聚焦到自己关注的事情上,可能会被骂,可能会被PUA,可能有很多杂活(可能就是很多杂活!),可能都没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,可能没时间没心没肺地玩,哪怕半天。
这次投稿之后,我尝试做了几件自己想做,但是可能会内耗的事情,那个过程的确是其乐无穷的,难受的时候,做点所谓的坏事吧。